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州有条原始杜鹃林带(古树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34:00    

本报记者 程 焕

贵州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杜鹃花王”。 本报记者 程 焕摄

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杜鹃花盛开。 范 晖摄(人民视觉)

杜鹃

杜鹃又名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系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全世界的杜鹃有900多种。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因所处生态环境不同,不同地方的杜鹃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形状,既有常绿类型也有落叶类型,既有乔木也有灌木,因地域、温度、海拔、品种不同而花期不同,一般露地栽培在3月至5月开花,部分高海拔地区甚至可延迟到7月至8月开花。

拾级而上,两旁林木繁茂。纵横交错的枝叶间,一簇簇花朵争相绽放。

一路花团锦簇,不知不觉中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为杜鹃林。

这里是贵州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管理区杜鹃村。村如其名,漫山遍野都是杜鹃树。

山顶处,一棵被木栅栏围起来的杜鹃树格外显眼:树干直径约80厘米,树高数米,花朵密密匝匝挂满树冠……这棵树的树龄超过1200年,粗糙皲裂的树干写满岁月沧桑。

“附近山头上,当数这棵树个头最大、树龄最长,它被大家称为‘杜鹃花王’。”护林员林锡斌是个苗族汉子,他说,孩童时在树下放牛,长大后在树下对唱山歌,而今当起了护林员,依然天天围着“杜鹃花王”转。

深藏乌蒙山腹地,杜鹃村是个苗族群众与彝族群众占多数的村寨。

“小时候顽皮,爱爬树,要是被家长看到我们折腾这棵树,免不了要受一顿皮肉之苦。”林锡斌说,古树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祖祖辈辈传下了护树敬树的传统。

“杜鹃花王”的树干上,绑着不少红绸带,那是村民祈福许愿时留下的。“杜鹃花王”神奇又励志的经历,激励着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

“山火烧黑过树根,大雪压断过枝干,不管经历什么,总能起死回生,叫人不得不钦佩它的顽强生命力。”林锡斌说。

这些年,巡山防火、观察病虫害,干旱时从山下背水浇灌……在林锡斌和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杜鹃花王”再没遭受过重大灾害,千年古树生机勃勃。

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引人入胜的不止“杜鹃花王”一棵树。景区地处毕节市大方县与黔西市交界处,原始杜鹃林带绵延50余公里,不少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带。

百里杜鹃管理区林业局科研所所长王灵军介绍,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十分适合杜鹃树生长,2007年建立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当地加大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为杜鹃林带留足了生态空间。

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景区的杜鹃花期只有两个多月,只能看不能带走,如何弥补游客的遗憾呢?2020年,当地引进优强企业建设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科技园,立足于百里杜鹃管理区气候及花卉种质资源库优势,通过对野生杜鹃采种研发、组培试验、温室培育等,延长杜鹃花产业链,实现杜鹃花的人工培植、错季开放。

“人工培植的杜鹃花盆栽,游客可以直接买走,线上线下供不应求。”该项目负责人李滕胜告诉记者,人工培育的杜鹃花丰富产业业态,有效减少盗挖杜鹃树、攀折杜鹃花等违法行为,也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15 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