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怎样变生态痛点为发展亮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6:39: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关乎长远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近年来,我国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在生态系统修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构筑起“绿色长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后,生态农业、碳汇交易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可以说,重大工程以点带面,将生态痛点变为发展亮点,印证“保护就是发展”的深刻逻辑。

然而,推进重大工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间工程实施力度不均衡,部分生态脆弱区因财政能力有限,修复进度滞后;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一些项目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期维护资金与人力支撑不足;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的路径仍需拓宽,部分工程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这些问题暴露出生态治理系统性、协同性仍需加强。

破解难题,需以机制创新激活重大工程的可持续动能。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已在全国推开,下一步应推动重大工程与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深度衔接。例如,探索将修复后的森林、湿地等资源纳入碳汇交易体系,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修复+产业”模式参与工程建设;在跨区域工程中完善横向生态补偿,建立健全受益地区向修复地区的反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让重大工程从“输血式”投入转向“造血式”循环。

科技赋能是提升重大工程质效的关键突破口。我国生态修复迈向智慧治理阶段,需进一步强化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创新应用。比如,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工程中,可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冻土消融与植被恢复;在荒漠化治理中,运用无人机播种、智能滴灌等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借助微生物群落调控技术,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建立碳汇计量、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技术规范,让技术红利转化为生态红利,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修复效果。

坚持区域联动,构建生态安全大格局。重大工程通常具有跨区域特性,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推进跨流域、跨区域的联合防治与协同治理。比如,在黄河流域,需统筹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以及下游湿地保护工作,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则应强化“江河湖库”的一体化治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运用系统思维重塑治理逻辑,开展联动协同的执法治理模式,探索在不同区域推行统一的环境标准,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形成协同共治“纽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