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图/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
在青岛,整座城市就是一部电影,而你的身影就是最动人的主角。
4月27日,这座“电影之都”将迎来中国电影人的历史性盛会,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
作为由中国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政府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已连续举办19届,举办地始终在首都北京。今年,华表奖颁奖活动首度移师京外,即落地青岛,不仅体现了国家级奖项对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肯定,也为青岛城市品牌提升带来积极助力。
青岛,是一座与电影结缘一百多年的城市。从20世纪初中山路的第一束放映灯光亮起,青岛每一条老街巷、每一栋老建筑,都在诉说着光影背后的动人故事。青岛的城市气质,已然深深镌刻了电影的时代烙印,城市与电影,交融共生,彼此成就。
从产业发展而言,青岛为影视工业打造了“硬核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东方影都为核心,建立了亚洲领先的影视产业基地。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世界最大单体万米摄影棚,以及虚拟拍摄、动作捕捉等尖端技术,为《流浪地球》《封神》等中国式大片提供了工业化制作保障。
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崛起,青岛藏马山通过与微短剧的碰撞,迅速拥抱影视新赛道。去年4月,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启动运营,并正式跻身国内微短剧产业链,成为一个迎风起舞的“爆款工厂”。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外景。图/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微信公众号
而随着东方影都、藏马山影视基地、青山湖影视基地等影视“梦工厂”的打造,青岛影视IP已愈发鲜明、愈发受青睐,青岛影视基地的重工业属性愈发具有标杆意义。这与华表奖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
其实,在青岛完成从“天然摄影棚”到“现代影视产业高地”的百年蝶变中,既是其影视产业链不断延展、丰富的历程,也离不城市蕴含在光影之中的文化基因,和开放包容的品格。
早在20世纪初,中山路及周边一些饭店俱乐部就开始放映电影;20世纪30年代,八大关成为早期电影取景地;如今,红瓦绿树的老城区仍保留着胶片时代的文艺气质……青岛与电影的深厚渊源,已然成为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百年光影筑梦”,彰显城市对电影艺术的长情守护。
青岛是座浸润着欧陆风情与东方神韵的滨海之城,兼具海洋文明的开放性与齐鲁文化的厚重感。这份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吸引着全球影视人才,而市民对文化艺术的高参与度,则为电影盛事营造了全民共享的氛围。这是青岛电影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的不竭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华表奖的举办恰逢“五一”小长假前夕。华表奖此次首次出京,不仅提升了青岛的城市形象,还为“五一”旅游市场做了极好的预热。青岛也将借此开展“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系列活动,各区市也将举办特色活动。
比如,“光影崂山”采风活动,就会结合华表奖颁奖活动挖掘崂山背后的电影故事,发布“光影崂山”主题系列短视频。
其实,在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一直都“在场”。青岛市已出台了多项促发展相关政策,形成了省、市、区三级集成、叠加的扶持模式。在青岛拍电影,影视制作方既能感受到相关服务与保障的完善和细致,又可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扶持补贴。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则完成了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多“影视+文旅”场景,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文旅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城市品牌和文化影响力。
青岛对华表奖的承接,本质上是其“影视之都”战略的延伸。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纪元,青岛始终以光影为笔书写城市传奇。而借助影视IP提升城市品牌,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是其一脉相承的城市发展轨迹。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