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厂新生③丨丝绸厂涅槃记:从“明星企业”到城市地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9:26:00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殷鹏 陈秋吉 摄影摄像 巴中观察 施皓文 马帼才

老一代巴中人的记忆里,有一段关于南龛坡下的回忆。坡下那条长且直的街道,有曾被叫作“老观桥路95号”的地方:巴中丝绸厂,当地曾经的“明星企业”。

不过,4月10日,当记者在手机地图软件里输入“巴中丝绸厂”时,显示出的地址已经变为了老观桥路488号,“巴中丝绸厂”则被标记为“已关闭”三个字。

顺着地图的指引,来到老观桥路488号,入口处立着新的招牌——巴城记忆·1958文创产业园。

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入口处。

“1958,正是巴中丝绸厂创办的年份。”走进文创产业园,依稀可见当年丝绸厂的盛景——极具历史感的烟囱、水塔、锅炉房,伫立在园区中央,周围呈“L型”分布了几栋灰墙红窗的砖房,虽有翻新维护,仍难掩岁月斑驳。

园区入口处,摆放着丝绸厂的老物件——缫丝机、纺织机等。园区里,市民们三五成群,或拍照留影,或围坐休息,或逛展休闲……这里,俨然成为了巴中的全新文旅打卡地。

从工业大厂到城市新地标,“巴中丝绸厂”如同涅槃。

原址改造,老厂迈出新生步伐

“当年要是哪家有人在丝绸厂工作,说出去好有面子哦!”已经退休的任小华曾是巴中丝绸厂动力车间的一名工人,他说,丝绸厂在本地人心中有着极重的份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丝绸厂工作,是当地无数青年的梦想。

“高峰时期厂里有2200多人,每天换班时,常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据任小华回忆,1993年,巴中丝绸厂可年产203.08吨白厂丝,织绸104.7万米,总产值达5038.78万元。特别是厂里生产的“K11梅花牌”白厂丝,荣获了中国丝绸公司“优质产品奖”,产品更是远销欧美、东南亚。

工人们在车间制丝。(受访单位供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算上各种奖金补贴,厂里职工平均一个月工资能拿到300多元。”原缫丝车间职工赵玉梅算了笔账,这个收入比当时巴中地区企事业单位人员要高四五倍,红火的丝绸厂甚至辐射带动了周边创业就业——种桑树、养蚕,向丝绸厂输送原材料,都已成为周边居民挣钱补贴生活的经济来源。

改造前的丝绸厂俯瞰图。(受访单位供图)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受国有企业改制、外贸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巴中丝绸厂连年亏损,最终于2001年3月全面停产。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厂区闲置,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这张红极一时的名片,黯然落幕。

转机,源于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盘活工业遗产,让老旧工业厂区焕发新生,为丝绸厂“重生”带来机会。

“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巴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利用老丝绸厂的遗存工业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基地。”巴州区景区建设管理中心主任余静介绍,为推进园区全面升级改造,他们走访了成都、北京等地,通过学习借鉴当地盘活工业遗产的先进做法,形成指导巴中丝绸厂改造的方法论。

“不只是打造文旅地标,还要兼顾百姓休闲娱乐的民生场所。”余静说,经过数次调研商讨、论证设计,2023年5月,巴城记忆·1958文创产业园正式动工,巴中丝绸厂“1958”的故事得以延续。

文创产业园设计打造的IP动画形象——蚕宝宝。

业态更新,园区打造文旅新地标

“我家与丝绸厂一街之隔,小时候常和厂里的职工子女一起打乒乓、捉迷藏。”“90后”的张根祥从小生活在这片区域,也见证了丝绸厂的发展兴衰。

一年前,辞职返乡的张根祥发现丝绸厂的变化——杂草除掉了、废弃物清理了、厂房也翻新重建了……于是,一个新念头在他心里萌芽——在这里开家小酒馆。

随着改造持续推进,园区内工业遗址的斑驳锈迹与艺术时尚的斑斓色彩交织,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美感,他开店的想法也愈发坚定和强烈,“有搞头”。

“新建的园区保留了丝绸厂原有的风貌。”余静告诉记者,前期专门聘请了专业团队编制《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设计方案》,并走访学习了大量国内闲置工厂改造的经典案例,确保留住丝绸厂的“工业风味”。

夜幕降临,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定期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光守旧不行,想要留住游客,还要靠创新。“我们利用激光投影设备,在丝绸厂原有的烟囱、水塔等建筑上进行灯光秀,吸引了很多游客。”园区招商运营总监谭量介绍,按照规划,园区将打造“文创产业总部、商业街区、数字科技馆、艺术演艺区、文创博览区、精品酒店区、非遗展示区”七大功能板块。

行走在园区,灰墙红窗的建筑中,一栋白色平房格外抢眼。记者了解到,该建筑名为“巴州馆”,馆内不仅有文物、图片等历史文化资料,还通过VR、AR等数字技术,让游客感受未来科技的魅力。

让人驻足观望的,还有在园区里随处可见的“蚕宝宝”卡通形象,“这是我们的文创IP,也契合了丝绸厂的主题。”谭量解释,目前正在创作设计与丝绸厂相关的文创产品,后期将在园区统一销售。

沿着文创产业园的台阶向下,是巴河夜游的码头。“未来,我们将串联起周边的夜游项目、桨板赛、皮划艇赛事等活动,打造‘旅游+体育赛事’的区域公共空间,并力争成为巴中市乃至全省的文化体育旅游新地标。”谭量表示。

2025年1月23日,本是一个普通日子,却因为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正式开业运营,“引爆”了丝绸厂老员工的微信群。

“太激动了!一定要回去看看!”原丝绸厂职工王艳芬激动地说,同事们也在群里相约一起回厂,感受新的变化。

改建后的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仍保留了原来丝绸厂的面貌,烟囱、水塔、锅炉房伫立在园区中心位置。

“目前园区已签约48家商户。”谭量介绍,开园至今,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收益超600万元,近期还在园区布陈了“繁花竞放”摄影展,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4月初,张根祥的小酒馆也投入试运营,几乎每晚满座。

“现在每天有1000多元的收入,房租一个月600元。”张根祥笑着说,曾经的废弃工厂,如今成了自己的生意场,“这种感觉好奇妙”。而每当他为顾客调酒时,各种器皿碰撞发出的声响,也仿佛在讲述着老丝绸厂破茧新生的动人故事。

【记者手记】

新路虽远,行则将至

这篇“老厂新生”的报道不太一样,不同于其他企业转型升级或跨越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故事的主角——巴中丝绸厂,早已停产。

厂子消失了,但厂房、厂区还在,巴中人对它的情怀和记忆还在,于是有了文创产业园的形式延续。这,似乎更是一种“新生”的诠释。

盘活工业遗产,改造成文旅地标,国内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成都市的东郊记忆、柳州市的工业博物馆等。究其根本,改造成功的关键不在“照猫画虎”,而是找到城市的文化内核,学会在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做加法。

对于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升级打造,巴中有很多思考,比如结合巴州区近年来引进的桨板赛、皮划艇赛事等体育活动,打造“旅游+体育赛事”的文旅新地标;串联起两公里范围内的南龛石窟景区、巴河夜游项目;引进先进的数字博览设备、VR大空间、智慧运营中心等,融入特色商业、精品酒店、餐饮美食、教培研学、网红孵化基地等多种业态,开辟园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显然,关于老观桥路488号的故事,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