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
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刻,
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愉悦,
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
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
而人越愚蠢、越恶毒,
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
生命、生活,
只有在这个时候
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内涵,
在平时却往往被人忽略。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
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
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如果有人问我,
有什么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忠告
可以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我只会说,
“以上帝的名义,暂停片刻,
放下手中的工作,看看周围的世界。”
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
在我小的时候,我极力装得像个大人;
而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的时候,
我又希望像个孩子。
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
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
这脸就是美的;
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
它就是平平常常的;
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
纯粹的、完全的哀愁
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
都是不可能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家乡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戏剧《黑暗的势力》和若干短篇小说及评论。其作品多达45卷。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开始信奉和平主义,坚决反对以暴力抗恶,主张以和平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与家人决裂。中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几度发生激变,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反对农奴制,经常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但他又不赞成以暴力方式完成社会变革。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文学创作中,他都难以解决或逃离自己与现实世界的重重矛盾。晚年的托尔斯泰甚至多次试图离家出走,进行“自我放逐”,后因肺炎客死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