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渠道协同发展 助贸企高效出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02:00    

国际商报记者 秦志刚

随着全球经济变化与区域合作深化、中国市场增长压力攀升与结构调整需求,更多传统外贸企业正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舞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还需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依赖成本优势逐步转向注重核心能力建设。

在当前背景下,如何选择并建立适配的销售渠道,是决定市场渗透深度和运营效率的核心。波士顿咨询(BCG)以消费品行业为例,给出了从四种渠道切入,探索直达目标市场的高效策略。

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与中国国内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电商市场发展成熟,渗透率领先,各类平台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主要途径。而在欧美市场,线下零售渠道仍占据较大份额,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依旧保持强势地位。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广泛的门店网络以及成熟的会员制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优势和便利服务。

综合来看,零售渠道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大型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独立站和线下店。在欧美,大型连锁超市占据主导地位,占比最大。

针对不同出海渠道的特点,BCG建议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和发展阶段灵活选择,如通过大型连锁超市可依托成熟网络快速覆盖海外市场,但门槛极高;电商平台以2C模式为主,能借平台快速起量,且产品直达消费者,但易被大平台“拿捏”;相比电商平台,独立站能更直接地链接消费者,助力品牌独立性和用户洞察,但流量成本和转化效率已初具门槛,线下店则能与消费者直接互动,这对中高端或大件产品来说尤为必要,且对品牌贡献显著,但投入大、风险高。

在欧美市场,大型连锁超市是消费品等品类快速渗透市场的重要路径,但要想进入,会面临种种挑战,如卖家进入线下大型连锁超市流程长、考验多,掮客引荐进入大商超体系成熟但费用高昂等。面对高门槛的大型连锁超市,BCG建议企业搭建本地销售团队,靠近大客户布局,线上带动线下突破。“传统欧美品牌企业与经销商对中国外贸企业能力提升持矛盾心态,一方面担忧自身对供应链的控制力下降,担忧中国企业越过中间层直接和大商超合作;另一方面,又因自身制造和研发能力的削弱而对中国供应商产生更深依赖。”在此情况下,中国外贸企业既需要有效管理对方矛盾心态、稳固订单,同时也需要积极拓展和大商超直接合作的机会,并且关注潜在的逆向并购机会,以增强自身在供应链条中的主导权。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第三方平台成为出海的重要渠道。大批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正在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业务。从区域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市场是中国卖家的主要出口地,但由于本地竞争激烈和政策门槛提升,渗透率较低。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市场正迅速增长,由于电商基础薄弱、价格敏感度高和对跨境供应依赖度强,中国卖家在这些地区的渗透率更高。

跨境电商市场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挑战:同质化竞争加剧,铺货模式遇瓶颈,业务增长受限。卖家亟需寻求突破,摆脱模式僵化和增长困境。BCG给出的建议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台;深度数据洞察与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打造爆品;精准营销,实现全链路投放,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影响力;以多元化物流平衡时效、成本与质量,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

因其规避平台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和掌握客户资源等优势,独立站正成为中国跨境卖家的新选择。BCG建议卖家可借助SaaS平台如Shopify工具等快速建站,简化操作,同时可借鉴SHEIN等成功经验,通过本地化KOC/KOL种草、优惠激励和鼓励UGC内容生成提升转化率。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许多品牌选择开设线下店,作为直接接触消费者的重要渠道。但开设线下店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高投入与严苛条件。线下店在发达国家的单店投入为中国市场的三到五倍,且开店手续繁琐苛刻,需谨慎规划。

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全球品牌建设周期大幅缩短,BCG提醒中国外贸企业,要成功塑造品牌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品牌定位清晰,核心卖点明确,确保品牌在市场中的独特价值和竞争力;核心卖点需建立在产品品质、服务体系等多维度支撑之上,而非仅依赖市场宣传,以长期积累形成品牌认知;品牌的成长不应仅依靠营销推动,而应通过市场销量和用户口碑逐步塑造,实现品牌价值的真正落地。

中国传统外贸企业出海需结合自身阶段与市场特点精准布局,推动多渠道协同发展,提高自身掌控力,在国际市场塑造中国品牌新形象。

来源:国际商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