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教育星球|家长“共情”失当,守护“太殷勤”反缚成长羽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0:06:00    

【案例】

中考生小A,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她的学习成绩始终稳居第一梯队。每天,父母都会接送她上学放学。每每看到父母的身影,孩子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然而今天,小A却对父母说:我不参加中考!

一向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爸妈在惶惑愤怒之间,不断追问原因。孩子只反复说一句话: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我作为考生的压力呢?

父母听了之后更加委屈:我们怎么不理解你?我们从没把自己当成是你的父母,我们历来只做你的朋友。这,还不够吗?

先简单回复下父母的疑问——“如果只做孩子的朋友,这,的确不够!”

与过往不同,80、90后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就如小A父母,愿意成为孩子朋友,愿意体会、观察孩子的世界,即在“共情”上做得很好。但凡事过犹不及,共情一旦失当,不仅不能成为支持成长的力量,反而容易变为阻碍孩子成长的羁绊。

想避自己经历过的坎,却踩了别的坑

什么是共情?例如,孩子不愿意被大人牵着小手逛商场,反复哭闹要家长抱,这不一定是孩子娇气。我们首先觉察到孩子的情绪,但不急于批评教育,而是蹲下身子,尝试用孩子的视角观察四周:原来他根本看不见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见顾客们的腿。此时,我们一边抚慰孩子,让孩子明白“我的情绪能被父母看见”,同时再把孩子托举起来,让他尝试用新视角去看,然后再决定是否还要继续逛下去。

所谓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情感并适当回应的能力,健康的共情既需要情感共鸣,也要配合理性支持。

共情失当,常表现在共鸣失当和支持失当。遗憾的是,小A的父母同时踩中了这两个坑。

小A父母学有所成,但童年的学习体验并不愉快,尤其他们父母的简单粗暴和高压手段,是两位家长始终不愿意触碰的过往。同时,他们认可现代育儿理念,认为身心健康最重要,消极情绪要被积极对待,父母应该多多陪伴孩子。在行为上,对于小A在学校期间的不适应、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悉心化解,利用各自的专业背景,每天帮助孩子消化一遍当天所学内容。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希望孩子再经历他们的童年,我们要化解孩子可能遇见的挫折,做好孩子的贴心人”。

家长尽心所做的一切,也的确得到了回报,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她的一切感受,也极其坚信家长能帮助她化解一切艰难险阻。直到,遇见中考,以往的测验都可以有复盘的机会,而中考则是人生中第一次需要她独自面对。于是,她惊慌了,退缩了。

小A父母更多是基于自己的童年创伤而对小A的经历表示同情,而非基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当下,并通过自己规划的路径竭力避免孩子品尝痛苦。虽然体现了家长良苦的用心,但共情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而非替代成长。在这条最优路径里,孩子固然可以安全驰骋,亲子之间也能其乐融融,但当父母无法再为其继续铺设轨道,比如中考,需要孩子独自确立方向并开拓出一条道路时,她就会感到惶恐、无力,无法前行。

即使孩子有一双可以在天空飞翔的翅膀,若缺乏在风雨中的锻炼,在以爱的名义搭建的温室中,他终究会失去飞翔的能力。

助推孩子积极向上,家长可以这样做

■ 控制情绪

当小A提出“我不愿意参加中考”,家长应控制内心的不安、失落和崩溃,以防止情绪失控,而造成沟通壁垒。

■ 用孩子的视角观察、感受

蹲下来,感受小A的感受:过去的每一次学习,都有爸爸妈妈帮我整理总结和辅导,这次没有了,我害怕;过去即使成绩不好,爸妈会说“还有下一次”,但中考是最后一次,我害怕!家长可以拥抱、抚慰孩子,让她感到父母始终和你在一起。

■ 说出来

让孩子将身体的感受、内心的担忧表达出来,当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具体的事件,就为寻找问题的出路提供了可能。

■ 一起探讨

陪在孩子身边,用我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区分轻重缓急、难易快慢的前提下,设定具体的小目标,并重点讨论“自己可以克服什么”“需要父母提供哪些帮助”……

■ 提供信心

虽然小A一路被精心“包办”,但成长经历依然反映出她有聪明的头脑,温婉的性格,只是耐挫力稍逊一筹。虽然要经历独立的不适和可能的痛苦,但我们可以失败呀,只要在每一次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收获,从而积攒人生的经验和行动的力量。

如此积极的共情,让孩子走出父母营造的“无菌温室”。在理解接纳的前提下,不重结果重过程,以增强孩子的心理弹性,逐渐培养自主应对能力,最终成为一名能够独自面对风雨的“大人”,而不是万事皆离不开家长的精致宝宝。

本文作者: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上海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特聘教师、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 陈小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