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城中村”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看岳阳这个地方如何破茧重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14:00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岳阳段并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七周年,恰逢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岳阳召开。本报推出《七载答卷 大美江湖——“守护好一江碧水”特别报道》,聚焦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变迁、治理密码与发展新机,解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岳阳样本”,见证一座城市与青山绿水的共生共荣。敬请关注。


今天,我们聚焦岳阳洞庭湖小镇,看这个由昔日“城中村”华丽转身的文旅地标,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岳阳洞庭湖小镇以“水·乡”文化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生态IP+农耕文化+艺术体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个由昔日“城中村”华丽转身的文旅地标,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价值转换的典型案例。


破茧重生:

从“城中村”到国家级度假区的生态蝶变

洞庭湖小镇的前身陈家咀村,曾是岳阳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被遗忘的角落”,道路狭窄曲折,房屋低矮破旧,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多以传统农耕为生,与现代城市发展严重脱节。


转机出现在近几年,南湖新区以盘活“三资”(资源、资产、资本)改革为契机,通过整体征收、统一规划,投资7.8亿元对这片3200亩土地进行系统性改造。2021年项目完工后,曾经的“脏乱差”城中村蜕变为集原乡文化、艺术体验、科技创意于一体的乡村度假综合体,并成功助力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晋级“国家级”。



这一蜕变背后,是岳阳“守护好一江碧水”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拥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和50%洞庭湖水域的生态要地,岳阳近年来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岳阳段连续6年水质优良率达100%。


洞庭湖小镇项目正是这一战略下的创新产物。通过对原有山林耕地的生态修复,重建稻田、果林、湿地景观,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项目特意保留了老朴树、青砖墙、石板路等历史印记,将旧屋改造为太白茶馆、村史馆等文化空间,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


如今,漫步小镇,古朴典雅的房屋掩映于丛林间,与南湖山水相得益彰,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悉,重要节庆日期间,小镇日均游客量可达2万人次。



农耕新韵:

沉浸式体验唤醒乡村文化基因

走进洞庭湖小镇,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对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项目设计团队深挖洞庭湖区渔耕、民俗、非遗等文化基因,通过场景再造、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沉睡的农耕记忆“活”起来。


在千亩修复的稻田中,木栈道蜿蜒如基因链,串联起农耕文明的活化场景。孩子们卷起裤腿体验插秧,研学团队在“耕地认领区”观察作物生长,老农演示的传统打谷技巧引发游客阵阵惊叹。



“现代农业需要这样的‘记忆锚点’。”小镇负责人莫慧介绍,仅2023年就举办30余场农耕活动,吸引超1万名中小学生参与。


村长市集是舌尖上的农耕文化长廊。这个2000㎡的空间汇聚了北门渡口麻辣鱼、臭豆腐、华容团子等20多种非遗美食,所有食材均取自当地。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地道的洞庭风味,还能观看传统制作工艺演示。市集商户多由当地村民经营,既保留了原真性,又带动了就业增收。



“太白诗酒茶”空间更将文化演绎推向新高度。这个以“回归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茶美学馆,巧妙提炼中国传统窗格与梁柱元素,将古典韵味与极简主义相融合。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品鉴用洞庭湖君山银针冲泡的香茗,一边欣赏以农耕为主题的诗词书画展。


“我们是第一批入驻的商户,见证了小镇业态越来越丰富,节假日经常座无虚席。”茶馆负责人陈女士表示。这种将茶文化、诗文化与农耕文化跨界融合的尝试,为传统乡村注入了雅致的生活美学。



艺术赋能:

创意设计重塑乡村美学空间

洞庭湖小镇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用艺术语言重构乡村空间,让农耕文明以时尚姿态重回大众视野。项目由知名设计团队东方农道操刀,采用“一核两轴三区”的布局,将湘楚文化、洞庭市井文化与生态田园元素有机融合。


水文化轴上,竹竿撑起的渔网装置再现洞庭渔猎场景,夜间灯光在湿地水面投射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乡文化轴上的茅草烧烤屋、水泥牛雕塑,唤醒都市人的田园记忆。最具巧思的是旧物新生:废弃砖瓦砌成景观墙,就连村民捐赠的腌菜坛都成了花器。



这种“修旧如新”的理念贯穿始终。农耕体验区的打谷场保留着石磙碾槽,文化艺术区的老粮仓改造为数字展厅,科技创意区则用星球乐园灯光秀演绎自然元素与现代科技交织的梦幻篇章。


小镇还会根据节假日和不同节气进行创意布景,给足游客惊喜。4月春风拂柳,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小镇以“且趁东风放纸鸢”为主题,摆放创意海报,在树上悬挂形态各异的风筝,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打卡。


“00后”游客林林一边拍照,一边感叹:“这里太美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风筝也很漂亮,让人秒回童年。”



产业振兴:

生态价值转换的岳阳实践

洞庭湖小镇的成功改造,探索出一条“生态IP+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通过多元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生态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小镇目前已引入民宿、餐饮、文创等各类商户20余家,带动就业300余人。细毛餐饮打造的“中式庭院餐厅”,将本地鱼鲜与园林美学结合,成为商务宴请的热门选择;“K酒店”创始人辞去公职来此创业,打造的精品民宿一房难求。



研学旅游成为增长亮点。小镇开发了“微景观”“有机菜园”“青年火车驿站”等系列课程,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合作。2023年累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万余人次,开展农耕文化活动30余场。这种“教育+旅游”的模式,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稳定客源。


数据显示,2024年洞庭湖小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营业额破百余万元。项目的溢出效应还惠及整个南湖新区,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岳阳楼景区形成联动,共同推动岳阳文旅产业迈向百亿级规模。


洞庭湖小镇用实践证明,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耕文化也能焕发新生机。正如那棵守望村庄数百年的老朴树,深植生态沃土的乡村振兴,终将收获枝繁叶茂的未来。



数说守护

○2019年,南湖新区以盘活“三资”改革为契机,整体征收并统一规划陈家咀村3200亩土地,投资7.8亿元实施系统性改造。


○2021年项目完工,洞庭湖小镇在金秋时节出现在大众眼前。并在2023年1月10日,助力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晋级“国家级”。


○小镇引入民宿、餐饮、文创等各类商户20余家,带动就业300余人。


○2024年洞庭湖小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营业额破百余万元。


○目前,重要节庆日期间,小镇日均游客量可达2万人次。


《岳阳晚报》2025年4月22日版面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仇玉姣 任言志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