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居百科】中国最早的汉文横排版读物——《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1:35:00    

中国最早的汉文横排版读物

长期以来,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最早的汉文横排版读物是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杂志。该刊物因推动新文化运动而闻名,确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汉文横排版印刷品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汉字排版方式的变革。1955年《光明日报》全面采用横排版后,汉字书写正式从竖排转向横排为主流。然而,这一认知在考古发现中被刷新。北京房山云居寺珍藏的佛教经籍《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将中国汉文横排版印刷的历史提前了至少470年。

1955年《光明日报》横排版公告

一部经卷的时空之旅

这部经卷的独特之处,从展开的瞬间便扑面而来。它采用卷轴式装帧,外裹黄棉纸上朱红色的"般若经"三字历经五百余年仍清晰可辨。内页四十八张白色桑皮纸每页尺寸达42×30.5厘米,远超常规经书规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排版方式:文字从左至右横向排列,页码标注于页面中央,完全不同于传统古籍的竖排样式。

经卷内容为《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原是西夏仁宗时期(1140-1193年)的佛教译作。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北宋时期印度僧侣赴中原传法时滞留西夏,被迫按当地规范将梵文佛经先译为西夏文,再转译为藏文、汉文。这种特殊的翻译流程,意外催生了独特的横排版面设计。

横排背后的文化交融

经卷的横排特征并非刻意创新,而是多文明碰撞的产物。西夏作为丝绸之路枢纽,汇聚了汉、藏、梵多种文字系统。译经者为协调不同语言的书写习惯,创造出每页四段、每段四行、每行两句的特殊结构。这种"每句十一字"的固定格式,既保留了梵文偈颂的韵律,又适应了汉藏双语的表达需求。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成祖为庆贺西藏高僧班丹扎释六十寿辰,下令重刊此经。由于西夏文字当时已近失传,最终只保留藏汉双语版本。工匠在复制过程中完整保留了原版的横排样式,使得这份15世纪的印刷品成为现存最早的汉文横排实物证据。

改写技术史的坐标

该经卷的发现具有三重历史价值:

印刷技术

实证中国至迟在明代前期已掌握成熟横排印刷技术,比公认的近代排版革命早近500年。

文字演变

展现汉字排版多样化的早期探索,打破"汉字天然适合竖排"的固有认知。

文明交流

作为汉藏双语文献,记录着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的关键节点,见证多民族智慧交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当我们在云居寺凝视这部经卷,看到的不仅是泛黄的桑皮纸与朱砂印痕。横竖交错的墨迹里,藏着古代匠人对不同文字系统的创造性调和,记录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这份15世纪的横排文本提醒我们:技术变革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单一路径,而是在文化碰撞中迸发的智慧火花。它改写的不仅是印刷史的时间轴,更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图谱。

来源:北京号

作者: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